Iqbal Abdullah
Iqbal Abdullah

改變世界,從 PyCon 開始 (Ver. 2022)

    我是一位過去 20 年間皆居住於日本的馬來西亞人。目前是 LaLoka Labs 的創辦人與 CEO,同時也在前一個任職的公司 Xoxzo 內擔任 COO。過往我曾在 Yahoo! Japan 擔任工程師一職,亦在 Amazon 扮演過商務上的要角。這些在大機構工作的經驗,對我在軟體工程與商務經營上的思維與哲學有著劇烈地影響。 我的 Python 之旅起源於 2002 年的 1.5.2 版,當時我剛開始在 Yahoo! Japan 工作,這個語言一路帶領我發現了它背後的社群。我參與的第一場 PyCon APAC 是 2010 年的新加坡場。 之後我與其他 Python 社群的夥伴合作,陸續成立了 PyCon JP 與 PyCon MY,並協助管理 PyCon APAC。此外,我也參與了 Python Software Foundation (PSF) 的 Trademarks Working Group (WG) 和Diversity and Inclusion WG。 我先前曾參與競選PSF董事會的席次,在第二次華麗的落選後,我寫了一篇提案文向PSF說明我認為基金會現今亟需改善的地方,相信這應該會對PSF在2020年12月啟動D&I Workgroup的決議有所影響。 與Python社群共同合作的經驗,形塑了我對於社群經營的觀點,使我重新思考該如何成為一個積極的社群參與者?以及,我們為什麼要挹注自己的想法、精力與金錢進入這個社群中?這些經驗同時也使我察覺到機會不均的現象,而促使這些機會讓更多人看見,正是我賦予自己的使命。 總體論之,我們是依傍著他人的善意而活著,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唯有我們也釋出善意,才會使這個正面的循環持續運轉。 如果你需要更多相關資訊,歡迎透過Twitter、LinkedIn,或LaLoka Labs's blog 聯絡我。
    在本次演講中,Iqbal 將從一個社群組織者與推動者的角度,講述 PyCon 社群的過去、現在,以及他對社群的未來展望,使我們能一探他對於社群的多元與包容、世代間交替、倦怠及轉機的想法
    Dustin Ingram
    Dustin Ingram

    維護集體利益

      Dustin 是開源安全團隊的軟體工程師,致力於增進Google及其他世界各地的開源軟體安全性。他同時也是 Python 軟體基金會的理事之一,協助你所熟知的Python─ 這樣一個大的開源專案的長期成功,含括了Python本身及其周遭的社群。他同時也是 PyPI (Python Package Index) 維護成員,協助確保成千上萬的python專案的長遠成功,其中也許有些你從未聽聞但卻在Python的生態系裡扮演著重要角色。
      過去數年來,我們目睹了資訊安全與開源軟體的交鋒。新工具、新標準與新的經營典範蓬勃發展,使我們足以抵禦過往已知與未來預期的威脅,同時這也代表了我們在朝向構建穩定安全的科技生態系統上,又更進了一步。然而,我們實際上到底在防禦什麼呢?我們又要保護什麼?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又應該負擔什麼樣的責任呢?
      Victor Stinner
      Victor Stinner

      在Python中引進不相容的改變

        任職於紅帽公司(Red Hat)的資深軟體工程師,主要負責維護Python的上游與下游程式碼資料庫,即RHEL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與 Fedora。自2010年起,已成為Python的核心開發者。
        Python是如何引進不相容的改變的?它們與其他專案計畫是如何合作的?恢復一些更動將損毀多數專案計畫
        李政德 博士
        李政德 博士

        圖機器學習及其應用

          李政德博士目前為成功大學數據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李博士於2013年從臺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之後2014-2016年於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擔任助研究員。李博士的研究專長為機器學習與資料探勘,及其應用於社群網路、社群媒體、推薦系統、自然語言處理、與智慧城市,他在相關領域有一系列成果發表於頂尖國際會議,包含KDD, TheWebConf (WWW), ICDM, CIKM, SIGIR, IJCAI, ACL, EMNLP and NAACL。李博士亦曾榮獲相關學術榮譽之肯定,包含有庠科技論文獎 (2022)、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年輕學者創新獎 (2021)、科技部未來科技獎 (2021, 2020)、成大管理學院研究傑出獎 (2021, 2020)、TAAI 2020最佳論文獎、李國鼎青年研究獎 (2019)、科技部哥倫布計畫 (2018)、潘文淵基金會考察研究獎 (2016)。李博士於成功大學帶領網路人工智慧實驗室(NetAI Lab)團隊從事研究。
          圖結構 (Graph) 可用來描述個體彼此間的各種關聯與互動,基於圖資料 (Graph Data) 的機器學習下游任務,包含最重要的節點分類與連結預測,屬於「圖機器學習」(Graph Machine Learning)的範疇。深度學習方法的進步,使得我們得以有效學習表示圖資料上的節點特徵表示向量,稱為圖特徵表示學習 (Graph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GRL),甚至將節點特徵生成和下游任務同時進行訓練,為圖神經網路 (Graph Neural Networks, GNN)。在這個演講上,我們將介紹 GRL 與 GNN 這系列當前圖機器學習最重要的技術,透過研究成果展示圖機器學習如何被用在社群網路、資訊網路、以及各種資料科學的應用中,並且指出當前 GNN 所面臨的挑戰和機會。在實際應用面上,我們將展示 GNN 優越且廣泛的特徵表示學習能力,能夠漂亮地融入未能事先擁有圖結構的各種資料類型上,包含 GNN 可應用於最常見的表格式資料 (Tabular Data)的分類、回歸、遺失值處理、與異常偵測等任務,GNN 可應用於自然語言處理包含假訊息偵測與文本分類等任務,GNN 可應用於時間序列預測包含股價預測與空氣品質預測等任務,我們也會給聽眾各種 GNN 可應用於推薦系統、電腦視覺、藥物開發、醫學診斷的實際例子,最終期待聽眾能感受到 GNN 的潛力、從演講中的例子學著嘗試把 GNN 帶回自己的研究領域和專案任務中。
          Kushal Das
          Kushal Das

          論「失敗」

            Kushal Das 是一名公益技術專家,目前正致力於 https://sunet.se 的隱私與安全保護。他是一名 CPython (Python 程式語言) 的核心開發者、[Tor Project](https://www.torproject.org) 核心團隊的成員之一、Fedora Project 的長期貢獻者、以及 [Linux Users' group of Durgapur](https://dgplug.org) 的共同創辦人。同時,他也是 Python Software Foundation 的董事,並且長期經營的部落格 https://kushaldas.in。
            這次講題談論的是關於「失敗」這個詞,以及當我明白「失敗」是各種生活層面的一部分時,這些年來我的生活是如何改變的。這些失敗從從學習一門新的語言開始(或實際上以一種宏大的方式失敗),到在長期運行的服務中誤刪臨時資料夾等。除此之外,也會分享我未能理解許多技術的社會和道德觀點的原因,以及這些年來隨著更多失敗經驗而改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