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Everybody Pays (公平付費)

PyCon Taiwan 有一個稍微特別,但其實非常普通的原則:Everybody Pays (硬要翻成中文的話,就是「公平付費」)。所有參加會議的人,除非是特邀的助拳者,像是 keynote speakers,不然大家都要交錢。不管是強者我朋友介紹來的講者、議程的審查委員,或是會議主席我自己,統統都要交錢,一視同仁,童叟無欺。我們去年首次籌辦 PyConTW 的時候,就已經採用了 Everybody Pays 的原則。今年當然也是一樣。我想將來大概也不會改變。

說 Everybody Pays 特別,是因為許多研討會,尤其是台灣的開源研討會,有免除講者的報名費的習慣。另外也有一些研討會,連工作人員的報名費也免除。對常參加其它研討會的人,尤其是講者來說,PyConTW 真是奇怪,為什麼我來演講還要交錢,而且還是全額不打折!?PyConTW 挺不便宜的呢。相信很多人心裡有這個疑問,肯定也有些潛在的講者因此猶豫不決。因此我要在這裡,清楚地交待我們要求 Everybody Pays 的原因。

價值

我們堅持 Everybody Pays 最主要的原因,是要強調價值 (value)。我們每年辦 PyConTW,不管主題是什麼,總是要為參加會議的人產生價值。我們希望來到 PyConTW 的參與者明確地知道,這個研討會對你有好處。如何達到這一點?價值這種東西其實很難客觀描述;你可能覺得 MacBookAir 比 MacBookPro 更有價值,他也許想法剛好相反,而我覺得 ThinkPad 才是高貴。很難講誰是對的,或者說同一件東西,對每個人來說,價值都不一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好拿價格 (price) 出來作客觀的基準。

我們得承認,在付出了金錢之後,人就會非常在意是否能取回相等甚至於更多的回報。我們希望你來參加會議,取得我們努力為社群產生的價值,所以收錢。我們想為所有人提供價值,所以希望 Everybody Pays。講者有收穫、聽眾有收穫,籌備志工也會有收獲。另外,贊助者也要有所收穫。PyConTW 當然要為贊助者產生價值,不然怎麼有臉收取贊助呢?贊助者也是 Python 社群的成員呢!

PyConTW 該收多少錢呢?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至少得考慮硬體成本、潛在報名者的收入水準,以及議程的內容等等。我們才辦到第二年,還沒有辦法訂出很明確的收費計算原則。但我可以保證,PyConTW 所有的籌備工作,絕對是以物超所值為目標。不管訂價如何,我們都要讓你在會議裡面得到比報名費多而又多的東西。

公平

Everybody Pays 也體現我們對公平的重視,所以我中譯為公平付費。價值真的很主觀。以講者為例,既然講者費心費力為大會準備演講,作了很大的付出,是不是 PyConTW 應該要補償講者的辛苦?這樣說來,志工也很辛苦,是否也要補償?這實在很難評估判斷。也許有人覺得應該補償講者,但肯定也有人認為志工比較需要。有些熱心的與會者雖然不是志工,但看到有桌子需要搬就出力,發現有人迷路就帶路,是不是也應該在註冊費上回饋一下?不誇張,一定會有人覺得這也有道理的。

PyConTW 認為,不應該這樣斤斤計較。把格局放大來看,多種的多收,少種的少收,這話是真的。PyConTW 既然是要為社群產生價值,或者說加值 (value-add),那當然要加愈多愈好。技術分享本身就會帶來回報。站在講台上所收獲的比坐在台下多了太多。那麼何以我們還要「補償」講者?志工雖然長時間辛勞,而且在會場還沒時間參與議程,但我實在地講,志工的收穫絕對還比講者要多。舉我自己當例子。為了聯絡 PyConTW 的工作,這一兩年下來,光電話就花掉不知道幾個註冊費,但我甘心樂意地花。扮演會議負責人的角色所給我的經驗,值註冊費的百倍不止。真要計算的話,參與社群帶給我的東西,比我付出給社群的多了太多。我還倒欠著不知道該怎麼還才好。

因此,最公平的付費方式,就是 Everybody Pays。不過讓我們想一下 import this 的輸出:"Special cases aren't special enough to break the rules. Although practicality beats purity." 雖然所有參加 PyConTW 的人,不問身份地位都要交一樣的註冊費,但有兩種例外狀況。第一種是受邀的講者。幾乎所有的研討會都有主題演講 (keynote speech),日本人譯作基調演講,來為會議定調 (我想日人的翻譯比我們更到位)。這些特邀講者參與的目的,真的主要是幫忙,那麼我們實在是要禮遇。我們不向收他們收註冊費,而且還會補助他們的旅費和住宿。因為他們的分享會極大地幫助與會者,所以我們願意付出金錢,敦請這些富有經驗的人來為我們提供價值。

財務協助

此外,我們今年也設計了財務協助 (financial aid) 計畫。接受 PyConTW 財務協助的與會者,是第二種不必交註冊費的人。PyConTW 財務協助的細節還在研議中,現在我只能說明大原則。我們知道有許多對 PyConTW 或 Python 有興趣的人,因為負擔不起,或基於其它理由不願意負擔註冊費,所以不來參加會議。許多這樣的人對社群貢獻良多,社群也十分期待與這些成員互動,所以 PyConTW 會在通盤考量後,選擇性地給予申請者財務協助。

採取收費卻用財務協助免除費用這種看似複雜的形式,其實是為了簡化會議的籌備工作。財務協助制度可以把所有的例外狀況統包在一種預算項目下。我們只要明訂申請和審查方式,就可以用簡單的流程服務各種例外需求。因為財務協助是支出項目,我們也很容易評估它對整體預算造成的影響。在簡化工作之外,因為可以用財務協助這種特別的支出,在預算中量化這種本來是收入減損的項目,我們就更容易估計註冊收入,強化預算運用的效率。

雖然細部規則仍未確定,但 PyConTW 的財務協助不會偏離 Everybody Pays 原則的中心:為與會者加值。財務協助是有限的資源,我們會用來幫助那些最需要的,以及對與會者幫助最大的人來參加會議。

傳統

Everybody Pays 事實上不是 PyConTW 的發明,而是我們拾人口慧而已。Everybody Pays 事實是上 PyCon(US) "everyone helps, and everyone pays" 傳統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正牌的 PyCon 一直都有 Everybody Pays 的慣例:就算是 Guido 也得買票的。2011 年,當時 PyCon(US) 的主要籌備者之一的 Jesse Noller,發表了 "PYCON: EVERYBODY PAYS" 一文,詳細說明了這個慣例的細節和背景。因此,Everybody Pays 雖然在台灣可能有點特別,但對 Python 社群來說,卻是一項普通的傳統。

發展

現在我們也在台灣辦自己的 PyCon 了。這是我們的社群。我們有共同的愛好,而且很有趣地,我們因為認同 Python 的關係,養成了一些共通的性格。PyConTW 的籌備團隊一開始很難接受 Everybody Pays,但在看過 Jesse Noller 的介紹文章之後,對這樣的作法多少有點認同,或者至少覺得不是件壞事。是的,因為我們連講者都要求付費,所以徵起稿來很辛苦 (我好努力整理了一篇催稿文,但大概才思太差,還是不見效果,慘哉慘哉)。但我想,我們要的是一個鼓勵技術發展的社群。我們是寫 Python 的。我們建立社群是為了一起分享開發 Python 程式的樂趣。我們應該為了增加投稿,降低我們的期待嗎?台灣的 Pythonistas,應該不會這麼沒有志氣吧。

我們希望 Python 在台灣愈走愈穩、愈走愈強嗎?我想 Everybody Pays 是第一步。社群成員的深度合作,是發展的硬道理。

蛇年快樂。